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期望寿命的增长也是其中的衡量指标之一。解放初期,北京的人均期望寿命为52.8岁,到年,增长至82.2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五年控制14种传染病
新中国成立之前,霍乱、天花、白喉等恶性传染病为虐北京,“小病扛,大病躺,重病等着见阎王”是旧北京劳苦群众缺医少药的写照。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非常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据本报年12月19日2版《市府号召各工地做好灭虱工作》报道,当时,本市发现66个工地的工人身上有虱子,其中22个工地情况比较严重,有家工地甚至90%的工人都有虱子。原来,这是由于工地不重视卫生工作,以及新从农村来的工人没有养成勤换衣服的习惯造成的。工地工人生活集中,长了虱子,容易互相传播、导致传染病流行。为此,市政府召开会议部署灭虱工作,还推荐了有效的灭虱方法。
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爱国卫生运动是控制传染病流行非常有效的手段。据本报年8月21日2版《健康幸福的大杂院居民》记载,新中国成立前,青塔寺乙三号大杂院是有名的“拉屎大院”,脏得无处插足,每到夏秋季瘟疫流行时,大人孩子病的死的不少。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用了两个月时间,把这院子和胡同里的垃圾、粪便清除干净,在附近修了自来水站、渗水沟和公共厕所,并且发动大家搞爱国卫生运动,使当年的“拉屎大院”变成了幸福庭院。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新中国成立五年后,市公共卫生局列出的14种传染病大部分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逐渐降低。那时候城区统计显示:人口死亡率由年的14.1‰降低到年的7.7‰。(年2月10日《北京日报》2版,《关于改进北京市卫生工作的报告》)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传染病发病率直线下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连医学院的实习生都难得亲眼一见白喉、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病症的病人,很多医学教科书中曾重点讲解的传染病,在北京人的生活中已经找不到了。“人过70古来稀”已经不再稀奇,越来越多过上小康生活的北京人,期待着更加健康长寿的幸福日子。(年10月7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人寿命十年长一岁》)
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2版,《市府号召各工地做好灭虱工作》
年8月21日,《北京日报》2版,《健康幸福的大杂院居民》
年2月10日,《北京日报》2版,《关于改进北京市卫生工作的报告》
年,医院大夫为居民讲解冬季传染病防病知识。冯文冈/摄
年,医院的医务人员到郭公庄居民食堂给炊事员讲卫生课,帮助他们掌握防病知识。冯文冈/摄
赤脚医生活跃京郊防治一线
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北京仅有医疗卫生机构61个、医务人员人、病床多张,平均每千人口有医务人员2.1人、病床1.5张,人们的健康难以得到保障。从上世纪50年代起,北京加快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年5月2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人的寿命多长?》)
本报年12月19日1版《医院陆续落成》记录了当年的建设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医院、保健站和疗养院面积共约30万平方米。其中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扩建的医院、医院、医院等6个门诊部;新建的疗养院包括北京市疗养院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郊区农村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培养了1万多名活跃在农村防病治病一线的赤脚医生。当时,平均每个大队都有两三名赤脚医生。很多赤脚医生不仅掌握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有的还能治疗一些疑难病,成为改变农村卫生面貌的一支骨干力量,令不少公社、大队做到了小病不出队、大病不出公社。(年9月20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郊区农村广大“赤脚医生”茁壮成长》)与此同时,北京向农村供应了大量的医药和医疗设备,加强公社卫生院建设。上世纪70年代初,京郊新建、扩建和重点装备的公社卫生院有多所,占郊区公社卫生院的五分之二。许多公社卫生院都拥有简易病床、“X”光机、手术无影灯和一部分手术医疗器械。(年6月27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加强农村公社卫生院建设》)
到年,北京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个,有医务人员人、病床张,平均每千人口有医务人员8.3人、病床3.5张,城乡居民医疗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也为北京人奔小康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
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1版,《医院陆续落成》
年5月2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人的寿命多长?》
上世纪70年代,密云县塘子公社前焦家务大队赤脚医生在为儿童检查身体。王振民/摄
妇幼保健工作获联合国官员点赞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北京郊区的医疗机构没有专门的妇产科,只有很少的妇产科医生,农村实行的几乎都是消毒不够严格的旧法接生。即使在市区,也只有3医院,共有妇产科医生人、妇产科床位张,旧法接生率高达41.8%。(年5月26日《北京日报》1版,《社会主义为婴儿健康成长提供优越条件》)
由于妇幼保健工作基础薄弱,早年,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都非常高。年,孕产妇死亡率为6.85‰,婴儿死亡率为‰,令人触目惊心。(年10月4日《北京日报》1版,《妇幼保健事业发展快各种措施达几十系列》)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北京的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年后半年,光海淀区就成立了7个妇幼保健站,保健站下设接生站。据本报年8月11日2版《海淀区第四妇幼保健站》报道,接生员们宣传妇幼卫生常识,推行新法接生,严格消毒程序。慢慢地,农村妇女接受了新观念,并开始重视产前检查。从年1月到年6月,海淀区第四保健站接生的个婴儿中,没有发生过一起婴儿“四六风”(新生儿破伤风)和产妇“产褥热”的伤亡。
此后,北京的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完善,到上世纪80年代,城区和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妇幼保健网,市、区两级都有妇幼保健机构,医院也设有保健科,专门负责责任地段的孕妇和儿童的保健。城区妇女基本上可以住院分娩,广大农村也普及了新法接生。
在这个过程中,婴幼儿死亡率逐渐降低。当时,京城新生儿从出院到两周岁,能够得到多次免费的体格检查和接种疫苗的机会,许多保健大夫还执行上门访视的制度,不仅巡视新生儿,而且向家长讲解新生儿生理特点、喂养方法和新生儿常见病防治知识。年,时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局主任格南德来我国访问,了解本市婴儿死亡率变化情况后感慨地说:“美国用了多年时间才使婴儿死亡率由‰以上降至目前的10‰左右,你们只用了30多年就达到了这个水平,不容易啊!”(年6月4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城区婴儿死亡率降到千分之十以下》)
随着全市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网的建立,北京向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年6月4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城区婴儿死亡率降到千分之十以下》
年,东城区医院保健科的医务人员为儿童做健康检查。冯文冈/摄
打造健康中国首善之区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反映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已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奔小康,促健康”,过高质量的生活,逐渐成为大众的共识。
年,北京引进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一个健康促进项目,开始对全市7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干预、政策改革、疾病监测、居民危险因素控制等一系列健康促进行动。从年到年,卫生部门对北京城区居民行为危险因素进行了37次逐月监测,包括吸烟、酗酒、高血压意识、不合理膳食、静坐的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和体重超重等,监测范围覆盖了个居委会,监测人群达万人。仅对其中名高血压患者“一对一”的健康管理,一年就节约医疗费多万元,使他们的高血压治疗率提高到90%,血压控制良好率达58%。(年3月16日《北京日报》10版,《健康生活挑战“慢病”》)
西城区月坛街道是较早开展“社区卫生与健康促进示范工程”的地区。上世纪90年代,这个地区建成了24个社区卫生保健站,遍布街巷形成网络,医生们通过门诊、出诊、随访、常见病的诊治,使居民们可以足不出社区,就能得到救治。(年3月24日《北京日报》1版,《“西城号”起锚》)
进入新世纪,北京已建成较完善的健康促进网络,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健康促进队伍。经过健康培训的30多万名医疗卫生人员,担负起全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性病、艾滋病、意外伤害急救等防治任务,开展着各种健康教育活动。北京人的健康观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年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人通过媒体学习了合理膳食的知识,84%的人知道高脂饮食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安贞、新街口社区率先开展了膳食烹饪表演,并推广到8个城区。朝阳、石景山、丰台、西城、宣武、崇文等区都对一些家庭主要烹调者进行了“控油”宣传,发放定量油壶。对户调查表明:干预后群众控油知识有了显著提高,每月吃3次以上油炸食品者从44%下降至16%,植物油用量明显下降。(年1月15日《北京日报》16版,《健康促进促进健康》)
年,北京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2岁。按照《“健康北京”规划纲要》的目标,到年,北京的人均期望寿命还将再上一个台阶,超过83.4岁!届时,北京将基本建立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卫生与健康治理体系,人人享受健康生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人拥有健康环境的局面基本形成,健康中国首善之区也将基本建成。
年3月16日,《北京日报》10版,《健康生活挑战“慢病”》
年1月15日,《北京日报》16版,《健康促进促进健康》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贾晓燕
编辑:杨萌
流程编辑:王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