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康泰生物披露的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28亿元,同比增长73.72%;归母净利润为1亿元—1.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0.29%—61.37%。
7月24日,主营疫苗业务的康泰生物发布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净利润同比下降70.29%—61.37%。
康泰生物半年度业绩预告发布后,股票也应声下跌,7月25日,康泰生物大幅低开,收盘价36.32元/股,跌去4.92%;截至7月27日收盘,康泰生物延续跌势,报收35元/股。
公告指出,业绩下降主要原因系新冠灭活疫苗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及Ⅲ期临床支出费用化。该公司表示,二季度以来,国内外新冠疫苗接种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新冠疫苗需求量下降较快,公司新冠疫苗销量快速下滑。
新冠疫苗销量下滑是否会成为趋势?
实际控制人去年高位套现近1亿
值得一提的是,康泰生物股价从去年开始就喋喋不休;年2月10日该公司披露,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杜伟民拟减持不超过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0.29%);根据年9月11日,康泰生物的公告,年5月21日-年5月25日期间,杜伟民以.84元/股的均价减持股,成功套现约多万。
虽然其个人在高位套现,但9月17日,杜伟民却以个人名义发出一份倡议书,号召康泰生物员工在股市上买入康泰生物的股票,
在倡议中,杜伟民承诺,“凡在年9月22日至年10月29日期间净买入的康泰生物股票,且连续持有12个月以上并在职的员工,若因在上述期间买入康泰生物股票产生的亏损,由杜伟民先生予以补偿。”
彼时,康泰生物的股价约70元/股,相对于目前股价来说,在彼时增持的员工,已经亏损约一半。
根据康泰生物披露的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28亿元,同比增长73.72%;归母净利润为1亿元-1.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0.29%-61.37%。
新冠疫苗需求下降,销量快速下滑
为何二季度增收不增利?
对于营收增加,康泰生物公告指出,主要产品四联苗(注:无细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用于3月龄以上婴幼儿同时预防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疫苗)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约60.13%,乙肝疫苗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约20.76%,公司新上市销售产品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逐步放量。
对于利润下降,康泰生物表示,主要原因系新冠灭活疫苗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及Ⅲ期临床支出费用化。“二季度以来,国内外新冠疫苗接种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新冠疫苗需求量下降,公司新冠疫苗销量快速下滑;公司新冠灭活疫苗仍处于海外Ⅲ期临床阶段,因俄乌战争影响,导致在乌克兰Ⅲ期临床数据揭盲延后,后续销售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康泰生物表示,公司对存在减值迹象的新冠疫苗相关库存商品、原辅料、自制半成品,以及截至年3月末的新冠疫苗开发支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4.15亿元,同时对二季度发生的新冠灭活疫苗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金额为1.40亿元。上述事项合计减少利润总额5.55亿元,考虑加计扣除影响,减少净利润4.52亿元。
康泰生物成立于年9月,总部位于深圳,以疫苗起家,年2月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最高市值超千亿。年报显示,康泰生物主要产品包括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麻疹风疹联合减*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等。
康泰生物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于年5月在国内获批紧急使用,年6月在国内上市销售,成为国内第六款获批紧急使用或上市的新冠疫苗。根据公司披露的《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百旺信应急工程建设项目”主要用于新冠灭活疫苗的生产,项目总投资为23.81亿元,项目运营期为10年,设计产能为2亿剂/年。
此外,康泰生物与阿斯利康合作的腺病*载体新冠疫苗于年10月获得印度尼西亚国家药品和食品监管局紧急使用授权,并实现出口。年,康泰生物实现营收36.52亿元,其中出口收入达9.57亿元,同比大增.94%。公司并未透露去年新冠疫苗的具体销售情况,不过,据中信建投证券预计,新冠疫苗对公司年营收贡献占比超过50%。
新冠疫苗未来市场趋于饱和
新冠疫苗市场是否已经趋于饱和,对此,沙利文大中华区医疗行业高级咨询总监李谦指出,康泰生物的疫苗销售不景气的情况或许不是个别现象,基础免疫接种的市场空间逐渐趋于饱和,随着需求量的减少,新冠疫苗销量呈现了一定下滑的趋势。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年7月23日,中国全程基础免疫接种率为89.7%,加强免疫接种率为71.7%。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至少1剂次疫苗接种率为89.6%,全程接种率为84.7%,加强免疫接种率为67.3%。
目前,一共有7家企业的新冠疫苗可在国内销售,除智飞生物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和康希诺的腺病*载体新冠疫苗外,其余均为新冠灭活疫苗。
而对于新冠疫苗厂商的未来,李谦指出,尽管新冠疫苗整体市场空间不如疫情发生初期一般广阔,但新冠疫苗的开发和生产带来了快速的技术进步,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新疫苗平台的临床开发能力,推动了规模化生产的进程,开拓了其商业化的程度。
“从长期角度来看,疫苗生产商可以凭借积累的研发经验和验证过的技术平台,转向其他疾病领域,而不仅限于新冠疫苗,未来新冠疫苗的生产厂商可以将这些新培养的能力应用于其他疫苗、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开发。”李谦说。
来源:蓝鲸产经
作者: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