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月亮”英译的情感再现研究
摘 要:在许渊冲教授诗歌翻译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李白诗歌中“月亮”英译再现出来的情感分析,得出许教授的英译能够最自然最贴切地译出原诗“月亮”所表达的诗人的那种“快乐”、“孤寂”、“忧愁”、“无奈”、“无助”等情感。
中国论文
关键词: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李白诗歌;“月亮”;情感;再现
一、李白的“恋月情结”
“月”是中国文人心目中意蕴丰富的文化意象,因人主观心绪的差别,引生出不同的感想;月亮常能勾起人们飞跃的神思;美妙动人的传说,更加辉映出意蕴丰富的内涵。如:十五之夜,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具有“团圆”或“孤寂”、“相思”之意象;皓月当空,辉撒大地,具有“高洁”、“率真”之意象。这些意象深深地刻印在李白心中,一方面,月亮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历史文化在李白心中深深积淀,从而成为李白迷恋“月亮”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李白受道家思想影响,加上他的人生理想抱负无法实现,因而李白形成了独特的心理倾向:超空性和非固定性。这是因为“月亮”既具有跨越时空的固定性,又有阴晴圆缺变化的非固定性,正好与诗人的心理倾向吻合。李白具有“恋月情结”,他的丰富感情也往往借助于“月亮”来表达,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①。要想剖析李白丰富的情感,对以“月亮”为素材的诗歌以及以“月亮”的翻译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会深入透彻和事半功倍。
二、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
许教授的主要翻译理论是:文学翻译艺术论、文化竞赛论、诗词翻译的“三美”论、发挥译语优势论、诗词翻译的“三化”论、诗词翻译的以创补失论、诗词翻译的“三之”论和直译与意译新论。他在诗歌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诗歌翻译理论宗旨是“信、达、优”;他提出翻译诗歌的本体论是“三美”论;效果论是“三似”论、方法论是“三化”论;目的论是“三之”论。根据许教授自己的解释,“美”是指音美、意美和形美,“三美”论来源于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对于意、音、形三者的关系,许先生认为: “‘三美’之中,‘意美’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似”是指“形似、意似、神似”;许教授认为中国古代的诗歌极其注重诗歌的韵味,译诗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思,还要译出原诗的意味,更要译出原诗的音韵、节奏、格调、意象等“韵味”;“化”是指等化、浅化、深化的“优化”方法论;而“之”则指的是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来源于孔子在《论语》中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先生的诗歌翻译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孔子、近代严复、傅雷、鲁迅、钱钟书等的学说,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中国派”的诗歌翻译理论,用扎根于中国文化的翻译理论来指导和评价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其针对性、契合性和恰当性不言自明。根据许教授的观点,诗歌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是美化之艺术,其最高标准是力求实现音美、形美及意美的结合,其最佳效果是实现神似,即情韵的味道,为此,可以采用等化、浅化、优化等多种多样的翻译方法。
三、李白诗歌中意象“月亮”的英译再现出来的情感
尽管音韵、节奏、格调、意象等都可再现原诗蕴含的“情韵”,但由于“月亮”能给人以快乐、孤寂、忧愁的感觉,加上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因此李白在他的诗中经常用“月亮”来表达他的“快乐”、“孤寂”和“忧愁”的情感,还由于许渊冲对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对唐诗的深刻领悟,再加上他对诗歌翻译的求美求优求神似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他对李白诗歌中意象“月亮”的翻译肯定会非常完美饱满地再现原诗人的那些情感的,所以,本文拟在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李白诗歌中“月亮”英译的情感分析,来欣赏和领略许渊冲对李白诗歌中“月亮”英译的情感再现情况。
1.“快乐”的情感
以李白一首诗中有关“月亮”的诗句为例,分析如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
I raise my cup to invite the moon who blends
Her light with my Shadow and we’re three friends.
The moon does not know how to drink her share;
In vain my Shadow follows me here and there..
Together with themfor the time I stay,
And make merry before spring’s spent away.
I sing and the Moon lingers to hear my song;
My Shadow’s a mess while I dance along. (许渊冲译)②
诗中李白将月拟人化,视月为自己的挚友,举杯邀月共饮酒同歌舞。译者用“friend”来翻译“月亮”,采用意译法完美地深化了李白独酌时能找到“月亮”这一朋友并视为知己的欣喜之情。译者仍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选用“lingers”一词译出了“月亮”的“快乐”之态,传神地译出了李白的喜悦之情,不仅给读者以美的文字语言,而且还营造了一个轻松快乐的意境,达到了与原诗相吻合的由孤独到快乐的情韵,从而达到了神似的效果。
2.“孤寂”和“忧愁”的情感
以李白两首诗中有关“月亮”的诗句为例,分析如下:
例1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 (《长相思》) My lonely lamp burns dull,of longing I would die.
Rolling up screens to view the moon, in vain I sigh. (许渊冲译)③
此句描写诗人在寒气袭人的秋夜里,挑着孤灯在思念一个人。诗人连用“孤”、“绝”、“空”三字,层层深入地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孤寂心情和无奈心境,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用表达感情的“lonely”、“longing”、“die”、“in vain”、“sigh”等化甚至深化了诗人的孤寂和无奈甚至绝望的情感。表面上,“月亮”的“孤寂”意象在译文的“Rolling up screens to view the moon, in vain I sigh”中全然展现,实际上是诗人的孤寂和无奈甚至绝望的情感在译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挥洒,而且译者用“lonely”一词,表面上是“lamp(灯)”的定语,在修饰渲染“灯”的孤独,实则是在烘托诗人的那种思念至深的孤独和忧愁之感。
例2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夜泊牛渚怀古》)
On deck I gaze at the moon bright,
Thinking of General Xie with a sigh. (许渊冲译)④
李白在怀想谢尚将*知遇袁宏故事的同时,也透露出了诗人期待着被名人知遇的发生,但是一个“空”字泄露出诗人信心的不足以及感情的低落⑤。译者采用直译法用“gaze at”等化译出了诗人将自己的伟大*治抱负诉说和寄托给遥在天际的“月亮”的那种无奈的心情,采用意译法用“with a sigh”深化了诗人在冷清的月光下,因*治抱负不能实现,世上无处觅知音的“孤寂”、“无望”的低落悲愁心情,译诗达到了与原诗的神似。
五、结语:
李白在其众多诗篇里,大多以“月亮”为素材寄托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在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李白诗歌中“月亮”意象的英译的情感分析,发现许渊冲先生对李白诗歌中“月亮”意象的英译或采用直译法等化了或采用意译法深化了原诗人的丰富情感,总而言之,译者采用了多样的翻译方法,不仅给读者以忧美的文字语言,而且还给读者营造了一个相得益彰的意境,更达到了与原诗相吻合的情韵。
注释:
②③④⑤谢真元主编.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汉英对照)[M]. 许渊冲等译.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P632, P631,P341,P342,P406,P407.
参考文献:
[1] 段敏.翻译家许渊冲研究[D]. 四川大学,2003.
[2] 韩慈红.李白诗歌中动词英译的意蕴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3] 韩慈红等.李白诗歌的意音形在英译诗中的再现[J].科学时代,2010(21)∶.
[4] 韩慈红.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英译的意蕴研究[J].科学时代,2011(07)∶.
[5] 韩慈红.李白诗歌中数词英译的意蕴研究[J].时代文学,2011(10)∶214.
[6] 李谧.许渊冲的诗译“三美”说[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7] 米亚宁.许渊冲先生的没学翻译理论在其诗歌翻译中的具体应用[J].科技信息,2012(17)∶158.
[8] 钱雅欣.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9] 谢诗琳.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J] .新西部:理论版,2008(11).
[10] 谢真元主编.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汉英对照)[M]. 许渊冲等译.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11] 翟子惠.诗歌翻译美化之艺术――《春晓》两译文比较[J].钦州学院学报,2008(05).
本论文是2014年度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李白诗歌英译的情感再现研究”(立项编号:2014B183)和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资助项目“唐诗英译的情感再现研究 ”(立项编号:2014-gh-74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