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便秘了,邻居朋友各种支招,蜂蜜、香蕉、益生菌、开塞露、乳果糖.....到底哪些真的有效果?哪些在坑娃?
蜂蜜
首先要强调,因为食用蜂蜜有肉*杆菌感染风险,1岁以内的宝宝是禁止食用的。
其次,蜂蜜的通便作用主要是因为其果糖成分的作用,但是只对果糖不耐受的人群有用,并且蜂蜜通便至少要吃几十克。然而,果糖耐受人群远大于不耐受人群,所以大部分人吃蜂蜜通便并没有卵用。
香蕉
生香蕉含有“鞣酸”,理论上会让粑粑更干,加重便秘。即便的成熟的香蕉,因为其纤维含量并不出众(1.2g/g,远低于一般蔬果),其主要起效的也是果糖,也更适用于果糖不耐受人群。
益生菌
益生菌也是常常被提及的通便手段,但是美国儿科学会指出,最常见的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可以预防或治疗婴儿感染性腹泻和湿疹,但是没有足够证据支持单用益生菌能对便秘等其他健康问题有帮助。
相比之下,益生元也就是膳食纤维则更适合缓解便秘,益生元大量存在于母乳、芦笋、菠菜、草莓等食物中。
推拿
之前网上盛传的虐童式推拿简直丧心病狂,目前推拿市场极其混乱,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而且所谓的便秘推拿并没有得到科学的医学论证,没有必要拿孩子去做实验。
高纤维素的食物
对已经开始吃辅食的便秘宝宝,可以考虑用大麦的婴儿米粉取代大米米粉。
常见的高纤维素的食物主要是蔬菜水果,比如西梅、猕猴桃、杏、李子、梨、苹果、火龙果、牛油果、木瓜、西兰花、西红柿、胡萝卜、南瓜、红薯、豆类等,具体含量可以参考以下表格,但是根据广大仙妈们的实践反馈,火龙果和西梅的实际效果比较好,如果打成泥味道过重(比如西梅泥就过于酸甜),可以混到米粉中食用。
改变食物性状
部分宝宝在添加辅食后,长期吃泥糊状食物,精加工后的食物膳食纤维大打折扣,润肠通便的效果自然就不好,我们要及时跟进宝宝成长,改变辅食性状,从泥状→末状→小颗粒→中颗粒→大颗粒实现过度。
饮水
大便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食物残渣,所以,水份摄入是很重要的。纯母乳喂养的宝宝,母乳当中80%都是水分,已经满足了水分摄入要求,不需要刻意补充。但刚开始添加辅食的孩子,因为吃了辅食,而奶量稍有下降,如果尿液少或者过*,就需要额外补充一些水分。
排便习惯
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排便习惯,孩子吃完饭后,结肠短时间内的蠕动会增强,有利于排便,所以可以在饭后10分钟左右让孩子去排便,有助于训练孩子排便。
多运动
缺乏适量运动,胃肠少了外来刺激,蠕动功能相应就会减弱,时间长了就容易导致便秘,平时要变着法的让孩子醒着的时候多动动。
腹部按摩
腹部按摩也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排便。将宝宝专用的乳液或婴儿油,倒于手心并搓热,再涂抹在宝宝腹部,然后,用指腹沿着肚脐周围,顺时针画大圆周或小圆周(肠胃蠕动是由右到左,所以妈妈面对宝宝时,可尽量顺时针按摩)。
乳果糖
如果前面提到的方法都不奏效,才考虑使用乳果糖,6个月以下的宝宝使用不当容易引起腹泻导致脱水,一般仅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宝宝,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医生会根据宝宝的药物反应调整剂量,如果情况好转,再逐步减少剂量,避免突然减药导致的快速反弹。
乳果糖的副作用很小,医生表示婴幼儿长期服用半年左右,也是比较常见的,但是不能总是依赖药物治疗,最终还是要以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为主。
开塞露
如果粑粑在肠道内积得太多,时间越长,粑粑就越干硬,宝宝自然排出就越困难,甚至会让宝宝习惯性地憋屎,加重便秘程度,开塞露的成分相对比较安全,偶尔使用有助及时通便,利大于弊。
但是只能适量用于救急,不能长期使用,否则容易让宝宝对药物产生依赖,不利于自主排便,导致慢性便秘损伤直肠粘膜及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