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破伤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战败后的日本人留在中国都做了些什么邑人
TUhjnbcbe - 2024/2/17 16:26:00
儿童白癜风好治吗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102/4549560.html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书接上回,继续来聊聊《红十字:女人的征召令》。

战败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不好写。

尤其是二战这种正义邪恶分的特别清楚的战败国。

存在*治正确。

现在名声已经不大行了的矮大紧老师曾经在节目里做过关于战败国清算的话题,向大家介绍了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之间的惨烈纠葛。

但大家更熟悉的也许是《黑皮书》中欧洲某些发达国家对本国妇女的那种迫害,因为它同时存在于《黑皮书》《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兄弟连》,以及很多很多欧洲文艺片中。

这当然只是一个鸡贼的角度,算是某些欧洲国家一代人的童年香艳记忆。相似的不正统角度还有很多,与主流价值观相去甚远,这就很容易把原本笔直的康庄大道跑偏。

毕竟正史永远是血淋淋的,而宣传机器从来都是不正规的。

同样是攻入德国的盟*,苏*强奸妇女传的满天飞,英美在莱茵大营的故事只有矮大紧老师搂草打兔子顺带提一嘴。

奥斯卡获奖电影《钢琴家》里,最后的德**官倒是处在一个类似莱茵大营的集中营中,可谁又愿意了解一下战败国人民的命运?

而在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妇女们,以及莱茵大营战俘们,他们悲惨,但不好书写,不好表达。

因为容易犯立场错误。

尤其是二战这种正义和邪恶分的特别清楚的战争。

日本*国主义份子在前线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但这和没有参加战争的日本妇女有关系吗?

那和没有杀过人的日本士兵有关系吗?

听到这些问题你也会勃然大怒吧。

有关系吗?细想不好说有没有关系,这就很难回答。

但不细想呢?直接啐一口没毛病吧。

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有自己的*治正确标准。

所以,《红十字》的下集,真的不好写。

这一切,要从上集的结局开始。

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伪满洲国佳木斯。。。。。。

上一集说到,希代夫妇在满洲开拓团千振村愉快的生活着,生了个孩子叫博人,小时候踩到了镰刀,医院冒死从哈尔滨弄来了破伤风血清,救了他的命,同时也终结了这个小家庭的幸福生活。

希代蒙受感召,重新穿上了白大褂,医院帮忙。

医院可以说是为了剧情精心设计的的一个场景,尤其是服装方面,只有总负责人身穿*装的场面就很让人奇怪。笑福亭鹤瓶老师扮演的大竹英世医生尤其明显,他只在回忆中身着*服,现实中永远一身白大褂。

看国剧多的朋友应该有印象,在我国*事题材作品中,*医也是身穿*装的,只不过外面会套白大褂。而在日本昭和年代拍摄的各类战争片中的*医形象其实也大差不差。

可以说导演刻意选择了这么刻画。这有两个好处,第一是让主角团们尽量不穿*装,形成与战争罪人脱离的假象。第二是与之后全员换*装产生鲜明对比,冲击感更强烈一些。

至于换啥*服后面说。

总之,希代穿上的不仅仅是白大褂,更是战袍。

她也不仅仅是回到了护士的岗位,医院,回到了关东*序列,回到了侵略者一边。

这是他们家日后悲剧的根源。是他们这个小家庭幸福生活的终结。

但其实这也没啥意义。因为,该来的总是要来的。

在剧中当了一辈子老好人的希代老公中川亘,在第一夜的片尾接到了关东*的征兵令,此时苏联应该已经出兵了,前线吃紧,征兵已经慌不择路了。中川亘默默的收拾了行李,给老婆希代写了封信,交代了自己要去*队服役,告别了家人,出发了。

他没想到的是他会比那封信更快进到希代,他更没想到的是他要服役的信还没到,他自己就已经断手断脚被削成了人棍,混在伤兵中被送医院。

夫妻俩就这样见了最后一面。在中川亘临死前。

场面非常惨烈。但希望各位看客看看就好。

我们回顾一下中川亘的一生,在剧中,他是老好人,一个塑造完美的日本农民。

向希代描述了满洲开拓团的罪恶,自己善待中国佃户,与希代家庭美满。

但你别只注意编剧给你的东西,注意一下身份,佳木斯地区满洲开拓团的标杆千振村的地主,他的地哪来的?他自己也知道,关东*从中国人手里抢的。

中国失地农民活不下去变成匪来劫掠,他回房抄起三零步枪就打。

他是满洲开拓团的武装团民,哪怕编剧再怎么美化,人品写上天也没回避他的罪恶身份。

但好歹编剧给了他善终,让他死前可以和妻子见最后一面。

他的儿子博人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看过前面几篇的读者应该回过味了,博人做为满洲开拓团日侨,最终的归宿是在哈尔滨的满洲开拓团总部集中,然后去葫芦岛被遣返回日本。

这是正常渠道,也是身家清白的日侨的基本渠道。

注意是“身家清白”的日侨。像前文提到的位于通化关东*大本营的日侨多多少少会和关东*扯上关系,做为战犯和普通侨民的待遇是不一样的。

那博人属于身家清白的日侨吗?

父母都在关东*的孩子,算吗?

我不知道,剧情没有告诉你算不算。

希代火急火燎的赶回千振村,看到的是被吊死的大舅子和自杀的姐姐,还有满村找活人的苏*士兵。她顺着人流赶去了佳木斯车站,好歹见到了爬上火车准备去哈尔滨满洲开拓团总部的儿子。

下一次她再见到儿子要等好多年之后了。

影片的第一夜就在爆炸的佳木斯火车站结束。

可怜那位帮助希代的中国佃户。

死的不明不白。

火车站是关东*自己炸的,不是苏*的炮火。那是草菅人命啊!

以上就是影片第一夜的结局。

第二夜的内容就是母子两个颠沛流离的几年。

但剧情的离奇程度爆表,甚至让很多人接受不能的程度。

我们简单的将两条故事线过一遍。

希代和博人分手后,医院像哈尔滨撤离,当他们抵达哈尔滨时已经是八月十五日以后了,日本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

宣布投降和投降不是一回事,尤其是在还没找到人投降的*事人员那里,医院负责人的台词隐晦承认了日*的残忍暴行。

医院系统的人来说,他们不是战斗部队,医院等人来受降。先来的是苏*,医院找女人没干啥正经事,随后等来了东北民主联*,也就是日后的四野。

本片对中国共产*的*队描写的还是很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

共产**官对待日*不卑不亢,义正言辞。医院找女人的苏*有鲜明反差。

共产*给了两条路,要么做为战俘,接受改造,要么做为同志,一起奋斗。

片中希代为了家庭,为了再见儿子,选择了穿上八路**服。

这在今天看起来可能是正常的。

但在那个年代,还是有那么一群人,为了理想,为了信念,真心诚意的为了伟大事业而奋斗的。

这个后面谈博人的时候说。

再后来,希代跟随四野南征北战,几乎跑遍了中国,共产*人向他们学习医学知识,待他们如同自己的同志,期间她得到了儿子在中国地主家的消息,但没能碰面。直到朝鲜战争前,退役,被遣返回日本。

但在日本也不见得有好日子过。国内对这些中国遣返回来的人抵触力量还是很大的。当然他们不是最惨的一批,中国遣返回来的日侨只是人数众多,在当时吃不饱饭的日本只是讨人嫌的穷亲戚而已。有一些家中已经没有亲戚的无依无靠者被安置在北海道。更惨的是关东**人,也就是当时没有选择当同志的那批人。

如果侥幸留在中国,那还行,被苏*俘虏的那批和溥仪一起被送去了苏联,多数去了西伯利亚服苦役。接受了彻底的共产主义改造。多年后遣返回日本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那是高唱着国际歌回来的。

再加上当时野坂参三和德田球一的*内路线斗争,这帮旧关东*在日本能过什么日子可想而知。

希代是中国回来的,只是生活困难,不得不继续服役,进医院。

其实按照剧情,希代还有第二条路,她的家还在,家里没有地,但还是可以当佃户活下去的。

很多日本人没有他这么好运,家里的地早已被长子继承,所以才去开拓团希望混口饭吃的农民,比她可惨多了。

医院,她却意外的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博人,通过脚上的伤疤。

那博人是怎么从一个满洲开拓团农民的小孩变成志愿*的呢?

这是影片最离奇的桥段,我当年看了直呼太假了。

大家判断一下吧。

博人随着大部队离开佳木斯前往哈尔滨的满洲开拓团总部,抵达时日本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开拓团总部的人害怕报复跑的一干二净,他们在开拓团等了希代十多天,最后决定往千振走,路上被一个中国地主收留。

后来还被日本人贩子拐卖过一回,这里设计个日本人贩子不知道是为了啥?取悦中国?那后面为啥还要安排一个中国悍妇?

后东北解放,那位好地主担心清算跑路,已经改名杨希邦的博人在地主家获得了生活认同,决心作为一个中国人活下去。

在乱世中,颠沛流离的他加入了解放*。

时间比她妈妈要晚很多,她妈妈加入的是东北抗日联*,四野的前身。而他加入的应该就是四野了。

随后入朝参加朝鲜战争,被联合国*俘虏,医院与生母团聚。

是不是看着很假,感觉编剧写这个故事过于天马行空了。

我当年也这么觉得。

影片让人觉得假的地方有两处,第一是博人的心态转变,在整个故事里写的很糟糕,尤其是和希代母亲那边被苏*侮辱的女护士相比。同样是心态转变,两者都很突兀。似乎都是走的被害心理创伤路线,总之说服力不强。

第二个是博人的这几年,活的也太戏剧性了。被中日两国外人拐卖,身为开拓团日侨农夫委身中国地主,获得中国身份,参加解放*,入朝作战。

这个生活阅历还丰富了,让人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实话说吧,编的确实有点假,拍出来的效果更假。

但故事,不一定是假的。

当年我看的时候也觉得这个故事编剧编的太假,简直侮辱智商,直到今年要写的时候做了一下功课,发现编剧写的确实假,但故事真不一定就是虚构的。

有很多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留下了回忆录。

包括东北航校的日本教官,通化关东*司令部的基层*官,还有大量和希代一样的日本*医系统的人员。

这样的人有很多,留下的资料线索也很多,甚至于还被写进了各种文学影视作品里,比如《潜伏》中岗村宁次的专列,比如《亮剑》里给李云龙治病的武田医生。

开拓团的农民也有,故事都很精彩。

比如砂原惠。

砂原惠的故事和影片中的博人非常像。

年,砂原惠出生在日本福冈县,就是片中希医院所在地。

他的家族在当时还算是显赫。砂原惠的父亲,在“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工作。在日本长到5岁之后,砂原惠和他的母亲一起,被父亲接到了大连。因为父亲在“满铁”,不像开拓团作农垦工作,因此砂原惠随父亲辗转多个地方,最后在辽宁阜新的日本侨区定居了下来。二战快结束时,父亲因为长期在满铁积劳成疾,病故了。于是终战时砂原惠家只剩下他和母亲孤儿寡母了。

和满洲开拓团不一样,开拓团好歹还有个哈尔滨开拓团总部可以跑,砂原惠家算是彻底抓了瞎,满铁是重要*事机构,被苏*冲击的特别快,根本没法组织,好在当时砂原惠15了,算是脱离了半大孩子的范围,开始支撑起家来。

刚开始父亲在满铁的徒弟庇护了母子两个,觉得让他们避开日本人的队伍,去葫芦岛,随着日侨一起回日本,但走到一半这个徒弟失踪了。当时战乱,指不定怎么样人可能就没了,因此是死是活也说不准,孤儿寡母于是流浪到辽宁北镇沟帮子,在当地安顿下来,母亲给人做做裁缝,砂原惠则投靠了当地的地主。

《红十字》里博人是救了地主的命,回到地主家当少爷,这当然很假,扯犊子。砂原惠的故事则要合逻辑的多,他在地主家,当了猪倌。

也许是国破家亡让这个日本小孩有了志气,毕竟做为长男,他要供养母亲,养家糊口。砂原惠格外卖力干活,地主看在眼里,觉得小伙子有魄力,给他升了职,改行放牛。

在旧社会,牛倌比猪倌地位高多了,毕竟猪是圈养,又脏又累,牛是放养,自由很多,而且牛的价值也高,地位不一样。

累死累活的干,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此刻砂原惠很努力,学习中文,卖力干活,努力融入中国社会。就这样过了三年多,砂原惠已经变的和普通中国人民别无二致了。

当时战乱,人口流动普遍频繁,是不是蹿出个口音不对的南方人也不奇怪,加上本来当地人也没啥文化,大家一样不识字,但还是有不少农民能分清日本口音的,只是砂原惠运气不错,干活卖力,人品也好,大家都没戳破窗户纸。

三年后,沟帮子解放了。共产*打土豪分田地。做为地主家放牛养猪的砂原惠,被划为最低级的雇农。

雇农,是比贫农还低的成分,贫农好歹还有一些生产资料,租种地主的地称为佃户即可生产。雇农是连生产资料都没有的。

因为是最低级,所以分了两响七亩地,和现在大概三十亩。这一下就解决了家里的经济危机。

家里的生活算是有着落了。对于过了这么多年苦日子的砂原惠来说,对共产*能不爱么?

当时因为战乱,人口流动很大,户籍制度不完善,加上他们家已经定了成分,于是砂原惠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就是中国人了。

这和片中博人做了心理斗争后自顾自的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不同。

砂原惠那是登过记,定过成分,还分了地的。

他给自己起名张荣清,自己家分地的事彻底征服了这个年轻人的心,他深深的感觉到了“解放”的魅力,也激发了心中的热血。

从衣食无忧的日本少年到地主家的猪倌牛倌,再到转身拥有了属于自己土地的农民,身份的变化带来的直击心理的触动。“我见过关东*,也见过国民*的中央*、共产*的八路*,体验了新旧时代的变迁。亲历了这么大的时代变动后,看到别人还没解放,就想要去解放别人。”

砂原惠参加的东北民主联*独立第九团,之后被整编为步兵师,并成为东北人民解放*的一部分。随部队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几经变迁后,步兵师最后划归中国人民解放*第四野战*,随后入朝作战。

是不是和片中的博人很像!

甚至更真实。比如日本小孩怎么可能做为中国地主的少爷呢?放牛是不是更符合时代。

再后来,砂原惠的身份瞒不住了。他被调到了东北老航校,那里有很多投降了的关东*空*人员,随后跟着他们一起遣返回了日本。

就像影片中的关东*女护士希代一样。

历史,就是这么魔幻,当年我觉得纯属胡扯的剧情,没想到一查还真能查到原型。

实话说博人的故事写的真的一般,再加上片中那些为日本法西斯辩护的桥段,对满洲开拓团人员悲惨下场的刻画,真的很容易触及不愉快的底线,《红十字,女人的征召令》总体上其实并不如《流离的王妃》,但对于开拓一下眼界来说,它够格了。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战败后的日本人留在中国都做了些什么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