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禾图/阿书
在湖南省张家界,我们探访到一位民间中医刘新三,说“民间中医”只是因为他自己开个诊所,为社区老百姓看病,医院里的专家。他们家四代相传,曾祖父曾是民国时期的全国十大名中医,父亲也是老家的乡村名医,他继承家学,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过,算是祖传与科班的结合。
刘新三大夫
多年以后,刘新三面对每天来要求打针输液的患者,应该会想起小时候跟父亲学习中医的那些日子。他的曾祖父在民国时期就是全国十大名老中医之一,他的父亲继承家学,也成为了家乡方圆百里的名医。刘新三从小跟着父亲在乡村巡诊,也目睹了很多慕名找到家里的患者,在他的记忆里,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位鼻咽癌患者,在吃了一年父亲开的中药后,竟然神奇的康复了。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中医自然在刘新三幼年的心里扎下了根。他回忆起少年时,每天上学回家,父亲在家里支上一块小黑板,写上各种中医知识,要他背诵。他因为感兴趣的缘故,也乐在其中,待到成年,顺其自然地去上了卫校,后又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提升自己。
毕业后,刘新三跟着父亲到张家界开设诊所,一起行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如今父亲早已去世,他在张家界永定区独自坐诊,一干就是30多年。扎实的基础,加上丰富的经验,说他是“中医高手”也不为过。但让他有些失落的是,中医这些年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落下去,多数来诊所找他的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大人,首要诉求都是打针输液,常常是输液室和西药区人满为患,中药房里却格外冷清。
中药区比较冷清
尽管如此,刘新三大夫还是有自己的坚持。“能吃药解决的,我尽量不打针,能打针治好的,尽量不输液。输液的危害比较大,好的坏的东西都输进去了,虽然能治病,但输液次数太多,弊大于利。大家这么多年都习惯了,好像觉得输液好得快一点,而中药只能治慢病,这其实是一种偏见。中医里有个词叫覆碗即愈,意思就是只要对症,一碗药喝完就立马见效,特别像小儿高热惊厥之类,中药效果特别好。”
一提到阴阳五行这些概念,普通人总觉得玄奥。但刘新三大夫认为,把这些理论运用到临床上,往往可以解决很多疑难问题。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阳盛则阴虚,阴盛则阳虚,比如一个人脾气暴躁,可能是肝气不舒,肝阳上亢,就容易产生眩晕、血压增高等情形,这时候就得平肝潜阳,滋阴清火;再比如慢性咽炎,总觉得喉咙里有痰,咳不出来咽不下去,而且反复发作,在中医看来,这不仅是咽喉部位的问题,也跟脾胃有关系,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所以往往还要健脾胃。
刘新三为病人调理颈椎
望闻问切,四诊和参。刘新三说,现在很多人只谈切脉,其实望诊才是最厉害的,以前自己跟父亲坐诊,病人还没进入医馆,隔着玻璃看他的走路姿势,就能看出不少问题。曾有一个病人,上山砍柴割伤了手,当时没怎么在意,一个多月后,身体出现不适到医馆求医。还没进门,刘新三和父亲就不约而同的说,这是破伤风犯了,结果果不其然。
刘新三为病人切脉
再说切脉,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脉象28种,但刘新三大夫说,其实最多有36种脉象,后面8种很少见,是断生死的,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摸到过,他也是跟着父亲学的,“那种快不行的人,你去摸几次脉就明白了。”医院校的科班生,让他来把脉,也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心里对脉象都知道,但上手一摸,就糊涂了。只有等到看的病人足够多了,再去结合脉象学,才明白理论是什么意思。
“但即便你学得再好,也未必发挥得出来。”刘新三苦笑道,“中医博大精深,但现在已经没落了。我一个孩子,我让他去上了中医药院校,医院工作,结果发现医生开的全是西药,学了那么多中医知识,竟然用不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