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概念标记了风、寒、暑、湿、燥、火(热)六气的阴阳属性,构建了独特的“标本中气理论”模型,成为伤寒六经气化理论产生的理论源头,对于理解和应用张仲景《伤寒论》相关条文给予重要的启迪。
经文有“少阳、太阴从本”“太阳、少阴从标从本”“阳明、厥阴从乎中气”之论的原因,一是突出其易生之病的发病机理,二是强调病情复杂的发病机理,三是强调不被重视的发病机理,如阳明燥气“气化从乎中气而生”的“凉燥证”等。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用“三阴三阳”概念标记了风、寒、暑、湿、燥、火(热)六气的阴阳属性,构建了独特的“标本中气理论”模型。“三阴三阳”六气中的任何一气发病,其机理都有“气化从本而生”“气化从标而生”“气化从乎中气而生”三种类型。经文有“少阳、太阴从本”“太阳、少阴从标从本”“阳明、厥阴从乎中气”之论的原因,一是突出其易生之病的发病机理,如太阴之本湿标阴其病多湿,少阳之本阳标阳故多阳热之证等;二是强调病情复杂的发病机理,如少阴热气致病有寒化(从标而化)、热化(从本而化)之理,厥阴风气致病从乎中气而化的风热证之机;三是强调不被重视的发病机理,如阳明燥气“气化从乎中气而生”的“凉燥证”等。《黄帝内经》基于标本中气理论,在“三阴三阳”思维模式引领下,对天地自然六气淫胜伤人致病的机理予以研究,由于患病人体禀质的差异,虽然同为感染“三阴三阳”淫胜之气,但是所发生的病证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病变机理和互有区别的临床表现。其原因在于人体不同禀质对侵犯人体六淫邪气的“气化”反应各异之故,这就是“三阴三阳”六气致病会有“气化从本而生”“气化从标而生”“气化从乎中气而生”不同病机类型的缘由。这一理论成为伤寒六经气化理论产生的理论源头,对于理解和应用张仲景《伤寒论》相关条文给予重要的启迪。“三阴三阳”六气标本中气含义及关系
本,即事物的本体、本质,此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气,因为六气是气候物化现象发生的根源,故谓六气为“本”。标,即标志、标象、符号标记,由于《内经》运用三阴(厥阴、少阴、太阴)三阳(少阳、阳明、太阳)分别作为六气的阴阳属性标记符号,所以就称“三阴三阳”为“标”。中,即中见之气,也简称为“中气”,是与标本相互联系,并且与“标”为表里关系。六气的“三阴三阳”标本中气关系,是“五运六气理论”中用以推演每年六步之气运行变化的基本要素,也是理解和掌握经文相关内容的基础。例如“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素问·六微旨大论》),即是其例。此节原文内涵既是“三阴三阳”六气之标本中气关系的明确表达,也是这一知识在《内经》中的应用之例。其关系及内容归纳见下表。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三阴三阳”六气的“标”和“中气”之间,一定是“两两互为中气”的,如风气之“标”为“厥阴”,其“中气”一定是“少阳”;而暑气之“标”为“少阳”,其“中气”一定是“厥阴”。湿气、燥气的“标”和“中气”,寒气、热气的“标”和“中气”也一定是“两两互为中气”的。“三阴三阳”六气标本中气理论在外感病发生机理中的应用
《内经》基于外感病的临床实践,应用“三阴三阳”六气标本理论,将六气淫胜的发病机理概括为“六气标本,所从不同……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三种类型。理解本节经文的要言大义时,必须要把握其中的“化”和“从”的深刻内涵。“化”是此节经文中的关键词语,是《内经》13次论述“气化”概念的省称,此处特指六气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病理变化,故而王冰以及马莳、张介宾都予以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