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周末,儿科门诊又一次遇到家长带着孩子,略显羞涩的“医生,我的孩子今年9岁了,但晚上老是尿床,我都批评他好多次了,就是改不了,想看一下医生究竟是不是病,能不能治疗?”像这种情况,儿科遇到的不只一例。必须指出,小儿遗尿并不等于儿童遗尿症。
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显裤子的现象。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据统计,4岁半时有尿床现象者占儿童的10-20%,9岁时约占5%,而15岁仍尿床者仍占2%。部分遗尿症的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遗尿的儿童大多数具有胆小,被动,过于敏感和易于兴奋的性格特点,此外,遗尿患儿可由于遗尿,自己感到不光彩,不愿让别人知道,因此不喜欢与其他孩子多接触,亦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从而形成内向、自卑的心理,影响孩子的智力,导致孩子出现记忆力差、反应慢等症状,还会影响孩子第二性征的发育。同时如果家长不顾及患儿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惩罚的手段,会使患儿更加委屈和忧郁,加重心理负担,症状不但不会减轻,反会加重。
医院已被授予陕南首家儿童遗尿症诊治定点单位,专业对遗尿儿童进行诊治与管理,杨新*副主任医师指出,遗尿症病因复杂多样,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膀胱储尿功能不足、疾病及生理因素、精神因素、遗传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和加重遗尿症,家长切勿轻信偏方,盲目给孩子用药,以免增加后期治疗难度,应及医院进行专业检查,找准病因,才能有效治疗。
导致小儿遗尿症的因素有哪些?家长该如何做?带着这些问题,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杨新*娓娓道来:
★
1.遗传因素
研究显示,如果父母双方幼年时均有遗尿,子女发病率约为77%;如果父母双方有一人幼年时遗尿,子女发病率约为44%;如果父母双方幼年时均无遗尿者,子女发病率约只有15%。
2.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
用膀胱内压测量方法研究遗尿儿童,发现膀胱容量比预计的要少30%,同时膀胱的容量均不同程度地小于正常,平均小于正常的50%。
3.心理因素
亲人突然死伤、父母吵闹离异、母子长期隔离或恐惧受惊,均可导致宝宝遗尿。另外,有些宝宝在幼年时没有养成控制排尿的习惯,一旦尿床便遭责骂,精神总处于紧张状态中,使遗尿症经久不愈。提醒一点,心理因素不但可使已有控制能力的儿童重新出现遗尿,还可使少数患儿逐渐形成习惯,甚至持续至成年。
4.睡眠过深
遗尿的宝宝夜间睡眠都较深,不易被唤醒。即使被唤醒之后,也迷迷糊糊的,因此夜间唤醒宝宝排尿,相对比较困难。原因在于睡眠过深,不能接受来自于膀胱的尿意觉醒,使之发生反射性排尿,形成遗尿。
5.排尿训练不当
夜里训练过多,如夜里要叫醒宝宝3-4次,甚至4—5次,结果使膀胱未得到扩张,不能产生明显的尿意;夜里训练过少,如给宝宝使用“尿不湿”,不管不闻;训练过早,如在宝宝几个月时就开始进行训练,由于认知和语言理解能力尚不成熟,不能承受复杂的排尿训练,反因排尿紊乱而尿床;强迫训练,如夜里把宝宝叫醒排尿,不管宝宝如何挣扎、哭闹,只要不排尿就不允许离开便盆。这样,使宝宝对排尿产生恐惧、紧张心理。
6.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导致小儿患上遗尿症的因素有些是可以通过一些得当的措施来改善的,例如心理因素导致的小儿遗尿症,那么就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引导孩子走出心理困境,帮助其摆脱遗尿症。如果是身体出现异常,导致遗尿症,那么就一定要积极寻求医生的帮助。
家长们能够做什么?
1.合理的生活制度。应养成孩子按时睡眠的习惯,睡前家长不可逗孩子,不可让孩子兴奋,不可让孩子剧烈活动,不可看惊险紧张的影视片,以免使孩子过度兴奋。注重孩子的大小便训练是预防遗尿症的基本措施。训练时间最好是在孩子满1岁半以后。开始训练的时间过早,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十分成熟,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反射性排尿的控制机制还不十分完善,往往会造成失败,这就难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大小便训练主要是采取阳性强化法,每次成功都应立即奖励孩子。
2.对饮食的要求。晚餐后少吃甜食和高蛋白饮料,不要过咸,以免引起口渴,晚饭后尽量少喝水和饮料、牛奶等,可吃少量水果。晚饭同时家长应该给孩子以鼓励,并提醒孩子夜间起床排尿。切勿因遗尿而惩罚或责备孩子。
3.睡眠环境。有条件的家庭,应尽可能在临睡之前给孩子洗澡,使其能舒适入睡,这样可减少尿床。孩子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应及时更换,不要让孩子睡在潮湿的被褥里,这样,会使孩子更易尿床。
杨新*:
年7月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儿科系,在医院从事儿科临床工作至今。先医院医院医院进修小儿肾脏专业及小儿血液净化专业。擅长小儿肾脏疾病、急危重症、小儿风湿性疾病及儿童遗尿症诊治,独立行小儿血液净化、小儿支气管镜等技术。
by果壳里
来源:儿科乔婕
编辑:韩非
审核:张朝清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