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妙黛
最近,看到几则令人痛心的新闻。
青海玉树,一个孩子偷家里的钱被发现,父亲用皮鞭抽打孩子,还在寒冷的户外给孩子浇冷水。
这是教育,还是「家暴」?
还有另一则新闻,「教育」的结果更令人心痛。
韩国一名4岁女孩,半夜不小心尿裤子。妈妈被她叫醒后暴怒,将她关在寒冷厕所罚站,4小时后,女孩昏迷死亡。
年轻的母亲坚称自己没有虐童,警方调查后却发现,女孩头部的瘀血才是主要死因,母亲对此却表示,「只是用平底锅轻轻碰了几下。」
4岁的孩子,还来不及体验这世间的太多美好,就这样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孩子做错事,我们身为家长,固然要给予引导和教育,但这不是我们发泄情绪的借口。
错误的惩罚方式,只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更大的伤害。
被暴力惩罚的孩子,内心的无助和恐惧,是一辈子都难以忘却的感受,对此,我深有感受。
6岁时,我吃饭不小心把米粒弄到了桌子上,爸爸暴怒,一把将我「拎」到堆积杂物的地下室里。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是个冬天,地下室阴冷潮湿,还伴有一丝发霉的味道。
我在黑漆漆的环境里,大哭大喊,求饶认错,他们都没有给我开门,后来我哭着睡着了。爸爸妈妈睡到半夜想起我,把冻僵的我又放到热炕头。
这件事,成为我内心永远的伤痛,却至今都是他们的骄傲。
在很多场合,很多人面前,爸爸都会骄傲地说,「看吧,要不是我,你现在吃饭能这么干净、体面?」
没错,我现在吃饭很规矩,因为我不敢了,我怕了。
同时,这份「怕」也给了父母。
我和父母几乎没有交流,在外面做错事的第一反应,是千万不能让我爸妈知道,哪怕牺牲更多也不能。
有次开车,我不小心和一辆车发生剐蹭。当时我明明可以求助爸爸,让他找保险公司、维修公司的朋友帮忙。
可我没有,而是赶紧掏了钱解决问题,即使多花钱,我也不想让他知道。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我到底在怕什么?
怕他们打我?不会的,我已经30岁了;
怕他们骂我?也不是,骂两句又如何。
我真正怕的,是童年的阴影重现;
我真正怕的,是那种被遗弃被抛弃的感觉;
我真正怕的,是最亲近的人因为这些事情不爱我了。
这些体验,随着我当了妈妈之后,更加深刻。
我认识到,孩子太容易犯错了,而且很多时候,他们的错误真的是不经心。即使是故意的,我们也不应该用粗暴的方式制止。
复旦大学副教授沈奕斐说:孩子的成长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断去试错,才会知道前进。
孩子的成长需要看、听、感觉,如果父母武断地终止孩子的这些体验,也不允许孩子自然表露情绪,孩子的心理防御系统就会启动。
久而久之,心理的那扇门就关上了。
其实,孩子犯错真的没有那么可怕,有时候甚至是「好事」。
心理专家李子勋在《后现代家庭教育课》中说,孩子犯错是一种心理需要。
小时候,孩子通过犯错来确知与外界与他人的联系,可以获得对犯错的免疫。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所有的情绪,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挫折还是喜悦,都需要进行预演。
而犯错,就是这样的预演。
在做错事与被纠正的过程中,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核心,认识到这个世界有挫折和不如意的存在,也认识到规则与秩序的重要性。
这些错误的痕迹,「描写」在孩子心灵的白纸上,在日后的生活中,形成一种「查字典」的效应。
孩子通过攻击别的小朋友,认识到攻击的伤害性,也能学会自我保护;
孩子通过说谎,认识到诚实的珍贵,也能学会如何回答不同的问题;
孩子通过不写作业,认识到短暂的放纵,要用更大的代价去填补。
这些看起来「问题很大」,但实际上,都是孩子的心理需要。
毕竟,一个孩子5岁时候说谎,大家会觉得童言无忌;但是他到了25岁还谎话连篇,就会给他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麻烦。
小时候「试错」,比长大后再去尝试的后果,要轻得多。
我们不鼓励孩子犯错,但是要积极地对待孩子犯错这件事。
孩子是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的,很多时候,他们知道自己做错了,怕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否定,怕爸爸妈妈严厉愤怒的表情。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没有哪一次错误是白犯的,即使相同的错误,每一次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
作为一名妈妈,她也真的做到了这一点。
女儿圆圆上幼儿园时,班上有好几个孩子是全托,圆圆很好奇那种生活,也动心了。
但是尹建莉老师不太同意,跟圆圆讲了很多道理,她还是想去。
于是尹建莉交了两个月的全托费,置办了住宿用的脸盆、毛巾等用品。
要知道,按照他们当时的收入水平,这些都不是小数字。
但是只过了三天,圆圆就不想住了,她在妈妈怀里撒娇,说「妈妈妈妈,我要回家住,好不好」。
这时,尹健莉没有惩罚圆圆,也没有呵斥孩子:「我早就警告过你,你知道这花了多少钱吗,你必须住完两个月。」
她只是笑着说好,不想住就不住了,妈妈明天去跟老师说一下。
没有责怪,并不是因为圆圆没有做错,而是因为她相信,这样的错事,能让圆圆学习到很多,比如面临重大决策的深思熟虑,这是多少钱都换不回的。
父母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去「试错」,去理解生活的秩序,而不是用暴力的方式强压,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做家长的,总是习惯把孩子的错误放大。
他们打人一次,就怕他们长大也变得有攻击性;
他们说谎一次,就怕他们将来人品有问题;
他们偷盗一次,就怕他们以后成为江洋大盗。
其实真的不会。
孩子小时候做错事,都是在积累经验,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给他们「治治病」。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实对待孩子也可以用好这四个字。
望——鉴定错误类别
孩子做错事,家长首先做的,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情况很糟糕。
看看孩子惊恐的眼睛,他们真的知道错了。
孩子的错误无外乎分为三种:无心之失,有意犯错,无理取闹。
无心之失是经验的缺失,有意犯错是内心的想法与事实的冲突,无理取闹是消极情绪无处释放。
和大人一样,我们也会犯这样的错误,犯错后我们同样希望得到温和的解决,不是吗?
闻——听听孩子的心声
就像上面圆圆的故事,她想要住全托,只是因为听说每天晚上老师会给发饼干。
这样单纯的孩子,我们怎么忍心去责怪她。
就像我小时候把米饭弄撒,是因为那天妈妈炒米饭用的青椒很辣,我一下子被辣到了。
孩子每次犯错误,一定是有自己的「决策」,有自己的原因,听听他们的理由,也许我们就没那么大火气了。
问——询问孩子几个问题
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惩罚,只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孩子并不知道到底错在哪里。
既然犯错是「尝试」,我们就要让孩子能得到实验的「结果」。
在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后,问他们几个问题:
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感觉如何?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样做的后果你知道吗?有没有达到你的预期?
最后,记得问一句,你希望我怎么样?
这样一步步的引导,才能把错误剖析透彻,让孩子有所领悟。
切——积极的引导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相似的问题。
比如1岁的时候夜哭,2岁的时候不好好吃饭,3岁的时候乱涂乱画,4岁的时候捣蛋恶作剧,5岁的时候撒谎、打架,6岁的时候闯祸、不学习……
我们要看到孩子错误的本质,是哪一类问题,再去做积极的疏导。
比如孩子攻击性强,其实他只是有很多能量需要释放,如果我们把这部分能量引导到锻炼、户外活动上,就会好很多。
不久前,还发生了这样一则暖心的新闻。
重庆一9岁男孩,偷拿了奶奶块钱买手游装备,父母发现后,没有选择体罚,而是罚他捡废品「还债」。
虽然男孩一直喊累,却倔强地表示,一定要还完债!
我们看看这个男孩,再看看文章开头那个偷东西的男孩,家长不同的处理方式,会造就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
进化心理学家哈瑟尔顿和列托曾说:人类是以不断犯错的方式来适应世界的,不允许孩子试错,意味着在谋杀孩子的生命力。
爱孩子,就给他试错的机会。
只有被原谅过,被理解过的孩子,才能从内心去审视自己的行为,才能认真体验世界的秩序。
希望每一个孩子犯错时,都能被善待,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引导孩子,有所收获。
作者:妙黛,一手抱娃,一手工作,还有一颗心写作的职场妈妈,一个集正经与逗比,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90后姑娘。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奖征集#
今天一位妈妈在群里求助:
孩子惹你生气时,到底该如何控制情绪?
妈妈们七嘴八舌,可最终仍然一头雾水。
我始终相信高手在民间,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你有哪些控制情绪的好方法?」
点击下图,用你的好方法拯救姐妹们吧!
我们将从中选出若干故事集结成文章,并每人送出凯叔会员7天卡一张。
点击下图告诉凯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