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次聊天
老师对孩子妈妈说:
“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努力不要被落下,而不应去扯着孩子说宝贝慢点跑我要跟不上你了。唯有大人们行得端坐的正,才能为孩子指引一条宽敞且正直的人生道路。”老师为什么对孩子妈妈这样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继续看,我们一探究竟。??三月份春令营的时候,来了一位六岁半的小朋友。小孩顽皮捣蛋,“麻烦”不断。或许是环境的改变和作息的不适应,他常常早上起不来床、不愿打扫卫生、不上课、不锻炼等等。经过老师们的一系列不懈努力,他逐渐适应环境和生活方式。六天时间很快过去,妈妈将孩子接回家,牵他手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孩子的手变得有劲了,身体素质变强了,甚是欣慰,遂决定将孩子送来雨滴国学班上学。01
初入国学班孩子体型瘦弱,面色蜡*,脾胃受损较重,整个人看上去有些无精打采的。最开始,他因身体原因无法坚持锻炼,所以每晚的锻炼自己在一边玩,或者找个垫子在旁边躺着睡觉。早上起不来床也不会参与打扫宿舍卫生,有时哭闹想妈妈闹脾气,让屋里其他同学也很是不舒服,和其他的小朋友关系不好。没过几天孩子妈妈来接孩子回去打疫苗,进到宿舍看到孩子床铺很乱,带的垫子不在自己床上,在另一个孩子床上,心里很不得劲。我们跟家长沟通:早上检查卫生时发现孩子不愿意整理床铺,导致床铺很乱,便想着让妈妈看一下孩子的情况便没有帮忙收拾。而之前尿床湿掉的被褥,晒过太阳后放置其他地方留作备用,换上了珊瑚绒毯子,但家长看到凌乱中的毯子认为是老师们拿窗帘敷衍孩子……发生的这一系列事情我们也进行了总结:孩子的被褥处理后没有更为妥善地保管;没有更加耐心的带领孩子或者引导他收拾卫生;在孩子排斥日常安排的情况下没有找到更好的引导方式。确实,作为老师们,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家长的理念认可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极为重要:国学班的老师其实并没有义务把孩子“照顾”的很好,来这里是要锻炼其独立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锻炼体魄,甚至会带孩子去做家长们眼中的“吃苦受罪”的事。家长直观上觉得老师们年纪小经验少,遇到事情没有去想孩子的因素,而是认为管理有问题。遇到问题,没有想着如何让孩子从中改变提升,从根本解决问题,而是心疼孩子受苦了。孩子的思维亦受此影响,遇到事情先考虑自己“舒不舒服”。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位妈妈在家里一直很想孩子,经常哭,有一次甚至想孩子想到心脏痛。而时间刚好对应上孩子一系列消极反应的时间。其实母子之间有看不见的牵系,妈妈的心神不宁,孩子是能感觉到并受其影响的。??雨滴说:母子之间的牵系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作用。古有“子病母因”的故事,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也是家长与孩子碰撞中产生的问题。我们反思问题不是为了指责,而是逐本寻根,找到问题解决的“金钥匙”。02
小儿初成孩子打完疫苗,从家回国学班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不愿意和小朋友玩,经常闹别扭,不进教室四处游荡,内心拒绝和我们沟通,看老师们的眼神都发生了变化。老师们在商讨下决定慢慢来,他不愿做的事就先不让他做,平时带着玩一玩,不着急。小晗老师作为一个他觉得最温柔的老师,平时会经常带他看看动物植物。有时在一边干活会叫上小孩帮忙,逐渐聊天引导孩子。在我们几个老师明里暗里引导和国学班氛围影响下,孩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锻炼方面,他同意从现在开始坚持站桩一分钟,并且往后每天加一分钟,现逐渐已经可以偶尔站住一小时,就算站不住蹲下什么的也会在原地不乱跑;上课由跑到大班玩,到能听一听,再到可以上课期间不出小班教室,现在上一些课积极回答问题……床铺在同舍大孩帮助下逐渐干净整洁,甚至领先屋里其他孩子获得小红旗,也参与到宿舍及公共卫生打扫当中。有时候会很贴心的去叫没有听到开饭的同学吃饭,会将自己的一部分东西和同学分享,偶尔就着蜂蜜吃下些五谷杂粮粉……??雨滴说:在环境的影响下,孩子的身体与心灵都发生了向好的变化。这同样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孩子、家长、老师......03
沟通带来全新成长契机一直到五一放假回家之前都还不错。然而变故又发生了。因妈妈极其想孩子,假期结束晚了一天回国学班。妈妈临走前将孩子叫过来抱抱说说话,没想到这一抱母子两位情绪逐渐不受控制,到最后恋恋不舍地分开。针对这样的事情,我们和家长进行了必要的沟通。以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