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基础30天-28》
今日任务:学习十总穴、艾灸法
今日必背:十总穴歌
十总穴
“十总穴”起源于“四总穴歌”,最早记录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其歌诀不仅概括性强,在实际应用中疗效也十分突出。
十总穴歌诀
肚腹三里留
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犊鼻:定位,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配伍]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内关治呕吐;配气海治腹胀;配膻中、乳根治乳痛;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
[刺灸法]直刺1~2寸。
[附注](1)足阳明经所人为“合”。(2)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腰背委中求
委中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
[配伍]配大肠俞治腰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附注]足太阳经所入为“合”。
头项寻列缺
列缺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配伍]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
[附注]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面口合谷收
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配伍]配太阳治头痛;配太冲治目赤肿痛;配迎香治鼻疾;配少商治咽喉肿痛;配三阴交治经闭,滞产;配地仓颊车治眼歪斜。
[刺灸法]直刺0.5~1寸。
[附注](1)手阳明经所过为“原”。(2)《神应经》:孕妇不宜针。
诸痛寻阿是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心胸内关谋
内关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
[配伍]配公孙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建里除胸闷。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妇科三阴交
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配伍]配足三理治肠鸣泄泻;配中极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治疝气;配内关、神门治失眠。
[刺灸法]直刺1~1.5寸。
[附注](1)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2)孕妇禁针。
胁肋寻支沟
支沟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暴喑,耳聋,耳鸣,肩背酸痛,胁肋痛,呕吐,便秘,热病。
[配伍]配天枢治大便秘结;配双侧支沟治急性腰扭伤、胁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经穴。
扭伤阳陵泉
阳陵泉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安胎公孙求
公孙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配伍]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刺灸法]直刺0.6~1.2寸。
[附注]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艾灸法
视频学习
艾灸基本概念
艾灸基本手法
艾灸视频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