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期来讲,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尤为重要。
文│郑莹
对付传染病,我们有什么新武器?除了科研工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探索和发现之外,对于普通人而言,了解相关知识,消除恐惧,坦然面对,也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武器。
为什么会恐惧
现代社会,就算传染病的病死率非常低,普通大众的恐惧依然非常普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除了可怕的历史记忆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导致了公众的不安。
首先,大部分传染病非常容易传播,比如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场景可能是面对面交谈,可能是共同处在密闭空间中,也可能是家庭成员密切接触。
其次,传染病无影无形,病原体看不见摸不着,感染后再回溯,对个体而言,很多时候很难搞清楚到底是何时何地因何感染的。医学科学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找出大致规律,具体到每个人的感染途径,有时候还是很难搞清楚。
其三,老的传染病可能死灰复燃,时不时还有新的传染病来袭。最近20年,先后出现了SARS、H1N1流感、MERS、埃博拉病*和寨卡病*,加上现在的新冠肺炎病*,让人类疲于应付,既恐惧又恐慌。
其四,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信息量庞大。传染病所致的惨相和灾难,通过视频、图像和文字快速大范围传播,信息的真假难辨又往往增加了人们无端的想象,导致恐惧蔓延。
适度恐惧有一定益处。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可以使人提高警觉,积极搜寻信息,主动参与防控,个人防护方面会更自觉。但是,过度恐惧弊大于利。
死亡率非常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传染病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已经被控制在极低的水平。
就我国的情况来看,我们对已知传染病的控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据国家卫生年鉴中的资料,目前我国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被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居民传染病的两周患病率仅为1/,相比于慢性病的/,可谓小巫见大巫。每年我国甲乙类重点管控的传染病发病人数为万左右,加上丙类传染病(其中主要是流感),合计万左右。在这些病人中,死亡人数为2.3万,病死率仅为0.3%。死于传染病的人数,只占每年死亡总数的1%,也就是说,我国每死亡人中,只有一名死于传染病。
所以,从个体角度看,存在一定的感染传染病风险,但死于传染病的风险极低。
传染病可防可控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传染病大规模暴发和流行已极其罕见。天花、丝虫病、新生儿破伤风、白喉、麻疹、流脑、脊髓灰质炎等都已经绝迹;霍乱、鼠疫、血吸虫病、疟疾已基本消除;大部分传染病的发病率常年控制在极低水平。
多年的传染病防控经验告诉我们,依靠现有的预防、控制、临床诊疗等技术手段,已知的传染病都是可防可控的。
更重要的是,大规模、强制性的疫苗接种计划,在人群中建立起了免疫屏障。疫苗预防是至今为止人类对抗传染病最有力的武器。由于传染病的死亡率显著下降,全球人类平均期望寿命明显提高。比如,近70年来,中国人的平均期望寿命翻了一倍。
然而,新发的传染病的危险仍然需要时刻警惕。由于人类对新发传染病缺乏认知,需要积累对疾病特征、发生发展和传播方式的知识,以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但是,面对新发传染病,人类并非束手无策。毕竟在与传染病长期较量中,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即使在新发传染病的疫情初期缺乏认识和了解,也可以先应用已知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再随着认知增多而进一步调整措施,取得控制效果。
积极行动起来
积极的行动是应对危机的有效途径。
首要的行动是学习,我们要主动了解所面临的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和防护方法,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各种正在实施的防疫措施和其他临时性措施,并跟踪这些措施的变化,这些知识和信息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以确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减弱内心的害怕和不安程度,也有助于保持警惕。
其次,根据权威机构的提示,做好个人防护,并帮助家人、周围同事做好个人防护,可以有效降低自身和周围人的感染风险,创造安全的小环境。
其三,应该尽快回复到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把时间投入到日常活动中,可以减少对疫情的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