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手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去给孩子打预防针的时候,都感到手足无措,心疼自家孩子哭得像个小泪人一样,心想如果可以代替孩子受罪就好了。
而有一位妈妈告诉我;“乔爸,我把孩子每一次打预防针,都当作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现在孩子和我可亲了。”
原来,这位家长有一个秘诀:那就是演好孩子的每一次打预防针时,家长的该有的反应。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七岁左右要打几十次预防针,随着年龄增长,每一次打预防针时,家长应该有不一样的表现和反应。
孩子出生24小时内
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1)和卡介苗,这是为了预防乙型病*性肝炎和结核病。
这时候的婴儿较小,比较脆弱,甚至有的孩子眼睛都还在微微张开地,并且,母亲刚生完孩子比较虚弱。打预防针的任务可以交给专业的护士进行,爸爸陪伴,并给予一定的声音刺激,表示“宝宝不怕,爸爸在身边”即可。
孩子出生一个月左右
还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2),预防乙型病*性肝炎。
这时候家长在孩子打针的时候,可以表现出痛苦地表情,可以适当发出声,让孩子知道,你也很痛苦。
孩子出生2-3个月左右
需接种脊髓灰质炎糖丸(1,2)、百白破疫苗(1),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和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
这时候,这时候家长除了做出痛苦地表情外,还可以适当给予孩子一定肢体接触,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
孩子出生4-6个月时
需接种脊髓灰质炎糖丸(3)、百白破疫苗(2),需接种百白破疫苗(3),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3),预防乙型病*性肝炎。
这时候的婴儿家长可以把手放在孩子的手中,分担孩子的痛苦,并及时表现出对孩子的理解和共情。
孩子出生6-15个月时,
需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
这时候孩子开始出现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是最考验家长演技的时候,家长可以把孩子抱走怀着,一般安慰着孩子,一边做出痛苦地表情和行为,让孩子感受到共情,被理解。
孩子1.5岁后打的预防针次数也减少,婴儿也开始适应打预防针,家长只需要给予及时地安慰,和鼓励即可。
当孩子4岁以后,家长应该扮演坚毅者的角色,让孩子认为:我妈妈认为我很勇敢,不怕痛。
其实,真正地教育来自于这样的小事情中。
当婴幼儿处于不舒服的时候,感受到家长地相同情绪和行为,会让婴幼儿感到被理解。
而当幼儿随着年龄地增长,家长给予地鼓励和支持,可以帮助孩子获得面对困难的勇气。
生活中,我们总是扮演着各种角色,每一个角色的扮演,都需要我们用心地付出和努力,而演好爸爸妈妈,更是关乎孩子一生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