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隆回境域为邵阳、武冈、新化诸县鞭长莫及的边远山区,卫生事业十分落后,人民健康得不到保障。民间只有私人中医诊所和私人中药铺,西医药至民国初年才由德国传教士传入。
年隆回解放前夕,全县只有私人中医人员人,西医6人,中药铺家,西药铺2家。主要分布在桃花坪、滩头、六都寨、司门前等地。
当时,私人开业医、药人员,多为祖传或跟师学徒,少有从医药学校出来的。
中医以出诊为主,很少坐堂。出诊多是乘轿骑马,有的也步行行医。要是给大户人家医治好疑难杂症,则名声大振,还能够得到可观的收入。所以,医术较好的医生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
那时的医生一般不经营药铺,都是与某些药铺订下口头合同,相互招徕病人,彼此抬高声望。
那时,医生少,技术低,加上诊费、药费昂贵,穷苦人看不起病,小病拖大,大病拖死。在防病上,唯一的手段是“种牛痘”,对其他流行性疾病,既不能防,更不能治。一旦时疫流行,民间靠求神拜佛,听天由命,小儿产多存少,难过破伤风、麻疹“关”,妇女则难过生产关。
当时,有福音堂设医。所谓福音堂,是德国基督教会于民国初年,在县内设立的教会组织,桃花坪为中心教会,另有十里山、荷香桥、司门前、小沙江、白面江、滩头福音堂以及大水田等两个祷告所。
福音堂内毕、夏、卜、米等德国女传教士,医院的医生,在福音堂一边传教一边用西医西药为民治病,直到抗日战争时才相继离去。她们是隆回境内西医最早的传入者。
直到年10月隆回解放,建立了县卫生院(医院的前身),地址设桃花坪三合街,人员2名,管理全县的卫生行*事务。接着陆续建立区卫生所和乡联合诊所,将社会上闲散医药人员组织起来,积极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并大力培训农村不脱产的卫生员、保健员和接生员。终于,到了年,消灭了天花、鼠疫、霍乱,其他传染病发病率亦大幅度下降。
感谢共产*、感谢毛主席,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医疗卫生事业!
来源:隆回你好